巷弄裡的家鄉:走訪文山越南市場
2017.03.18

配合這學期學校的南風四重奏計畫,今天一整天跟著南洋台灣姊妹會的世軒和來自越南的滿枝,一路從景美女中出發,走回熟悉的木柵市場。

一天的導覽走完,除了發現文山區蘊含非常豐富的東南亞文化底蘊外,同時也更加瞭解外籍移民在台灣生活的真實樣貌。

造訪第一個市場:木新市場

想起之前在泰國逛傳統市場的體驗

來到一家非常道地的越南料理店

對越南人來說,早餐大多會吃米線和糯米飯,而這家店很特別的地方在於,每一天提供的菜單會有所更動,所以如果你想吃某一種餐點,還需要來對日子才行。

今天有一位同學問才知道,越南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,日期是從星期日開始,對他們來說是「主日」。所以他們的星期一叫做 Thu 2,星期二叫做 Thu 3 以此類推,所以我們的星期六對他們來說,就是星期七的意思。

今天星期六是海鮮米線

鹹的糯米飯

吃飽過後,我們來到了安康社區,一塊看似平凡無奇,卻充滿空間政治的地區。不得不說我有好幾次騎車路過這裡,但卻從來沒有留意過這塊社區。

位於台北文山區的安康社區,過去在越戰期間,是台灣為收留越戰難民的居住場所,而現在則是政府用來安置弱勢團體的平價住宅區,也是台北市最大的貧民聚集地。

顧及居民的隱私,我沒有做多餘的拍攝。反倒是實際走訪的體驗,跟我想像有些不一樣。穿梭在很像早期港片的大樓和樓梯間,反而有種時間凍結的寧靜感。

世軒和我們說,安康社區是台北市第一批也是規模最大的平價住宅。住宅只有 14 和 12 坪兩種可以選擇,歷經近四十年後,還住在這樣硬體設施明顯落後與老舊的居民,多是經濟能力差,對生活沒有其他選擇的家庭。

然而,身為重點文教區的文山區,近幾年都市更新勢在必行,已經有一部分的安康社區被建商改建大樓。過去在地東南亞居民賴以為生的「安康市場」,也就是今天我們參觀的第二個市場,也早已被建商打掉重練,尋找更大的利益空間。

大致介紹完這塊地區的故事後,世軒讓我們其中幾個人抽了幾張卡,分別代表「台北市長」、「地產投資客」、「文山區居民」、「獨居老人」和「身障人士」,發表對這塊地區發展的想法與建議。

雖然並沒有引發特別激烈的討論,但我想只有當我們都願意站在不同立場,去思考自己該認同何種價值觀,討論和溝通才能有效地進行吧。

導覽結束後我們回到了學校,同是外籍配偶來台生活的滿枝,和我們分享了她覺得台灣人是如何看待身為外籍身份的她。

她說因為許多人常常認為東南亞的經濟落後,就連帶認為外配的「階級比較低」、「學歷不高」,以此評斷她們的能力高低,滿枝認為這對她們很不舒服,也很不認同的。

以學中文為例,如果連台灣都沒有所謂的標準中文腔,又為什麼能以中文講「不標準」,來歧視人家學不好呢。

另一個歧視的原因,在於許多婚姻仲介把外籍配偶「商品化」,同時許多夫家也抱持很「父權」的想法,因為花了很多錢,就要求外配就是來傳宗接代,所有事都要聽夫家的。

滿枝提到,如果台灣人總是「拿自己的立場去看別人,只看到自己的好,而忽略了外配的技能,這其實是台灣人的損失」。

這對台灣是很危險的,因為台灣其實也經歷過東南亞現正的時代,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觀念,等哪一天被人家超越了都不知道。

滿枝最後提到,當我們一樣用人的觀念去看待每個人,就會減少很多不小心的歧視。這也讓我反思自己,過去是否也曾帶有歧視或鄙視的念頭,如果台灣人自己都不願意花時間理解別人,就強迫別人配合學我們的東西。

我們又怎麼有資格說,這塊土地最美的風景是人呢?

Comments
Coming So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