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創業十一個月中,犯過的錯和學到的事|創業筆記
During the 11 months of my entrepreneurship journey, I have made mistakes and learned things|Startup Notes

從今年初離職之後,全職投入創業不知不覺已經十一個月了。一路走來,與其說是在創業,倒不如說是在修行。你會遇到很多想過和沒想過的事情、很多你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、以及很多想像和實際不符的事情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你也會不斷思考自己創業的初衷,進而釐清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事情。

總體來說,創業就是個充滿高低起伏,而且很挑戰自我心智的旅程。所以這篇就來記錄一下,在創業這十一個月中,我自己犯過的錯和學到的事。一方面希望可以留給以後的自己,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對想創業或正在創業的朋友有個參考。

當然,這篇文章所想表達的觀點,絕對不是完全正確且固定不變的。對不同的創業故事來說,我犯的錯有可能是對的、我學到的事有可能是錯的,甚至我在過去或未來的觀點,也可能會和現在的觀點有所不同。但我想創業就是這樣吧,本來就沒有正確答案。

背景介紹

在開始之前,我想先簡單說明一下背景脈絡,這樣大家在看的時候可能會比較好理解。首先,這是我第一次創業,在此之前我是一間台灣 SaaS 新創的產品經理。當時在正職之餘,因為很喜歡 Product Hunt 的概念,我開始經營「科技產品與牠們愛好者的產地」這個臉書社團,希望以此作為 MVP 驗證想法和市場,同時也驗證我自己對這個題目是否有足夠且持續的熱情。

大概做了一年多累積一些流量和互動之後,我開始有想把這個題目產品化的打算。於是我在公司找到另外兩位有興趣的開發者夥伴,其中一位和我一起在今年初離職創業,另一位因為還在讀研究所,所以是以兼職的方式一起創業。

而在全職創業後的兩個月,我邀請了一位有業務背景且一樣在創業的前同事加入我們,同時其中一位開發夥伴因為發現創業和想像中有些不同先行離開,所以接下來團隊就以兩個非技術背景的全職人員,和另一位技術背景的兼職人員組合而成。時至今日歷經兩次產品的 Pivot,團隊則剩下我與另一位技術背景的兼職夥伴。

我相信大家看到這邊,可能會和其他聽到的朋友一樣,想說我們是不是鬧翻了。但我很幸運遇到的夥伴都是很成熟的人,一直以來不管是個人的情緒感受,還是團隊的股權分配等等,我們都很理性且開放地在討論每件事情,並且尊重和支持彼此的決定。所以大家不用擔心,我們都還是維持很好的關係,畢竟沒有什麼事情會比彼此來得更重要。

而這十一個月我們總共嘗試了三個產品,第一個是 TechTech,是一個專為科技愛好者打造的社群平台,但目前已關閉改為繼續以臉書社團形式經營。

第二個是 Curator Bio,是一個以策展形式建置個人網站的工具,目前因為產品定位和商業模式等問題,暫時沒有投入新的資源,不過我們團隊都還是很喜歡這個題目,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重新開始。

最後一個則是 Ask Me Anything,是一個讓知識創作者更有效蒐集和管理受眾問題的工具,算是從 Curator Bio 其中一個功能切出來的分支。長期而言,我們希望藉由問答的形式,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地分享自己的知識。

因為篇幅和主題關係,這邊就先不細講各個產品和當初 Pivot 的原因了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 AMA 詢問。接下來就讓我們切入主題,來聊聊這段日子我犯的錯和我學到的事吧!

不要盲目地參考與比較
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第一次創業,我自己常會不自覺地參考和比較別人的例子。好像從 A 抽一點想法 B 抽一點策略 C 再抽一點功能,就可以複製那些成功的例子。但明明我早就知道創業沒有公式,卻還是不免會做出粗糙的參考和不必要的比較。

這邊並不是說案例不值得參考,也不用做市場評估和競品分析。而是因為時間是最大的成本,與其無止盡地參考比較然後感到挫敗無力,倒不如花更多時間在用戶和你想解決的事情身上。畢竟別人的故事不是你的故事,別人的條件背景價值觀也與你不同,你能做的就是持續驗證假設,並專注在自己的賽道上。

把心態調整成從零開始

在之前擔任產品經理的期間,由於產品已經是 10 → 100 的階段,所以我有很大部分的工作內容,是偏向團隊制度的建立和營運流程的優化。但創業畢竟是從 0 → 1 的階段,你需要的不僅僅只是身份的轉換,更需要的是把心態調整成從零開始。

舉例來說,以前在 10 → 100 的階段,我們最常遇到的就是產品有各種債,例如:商業債、產品債、設計債及技術債等等。為了避免以後遇到一樣的問題,我們會直覺地希望 0 → 1 時就把基底打好,這樣 1 → 100 才不會有很大的陣痛期。

也因此在做第一個題目時,秉持之前當產品經理的習慣與理念,我在設計時都會盡可能把流程和狀態想好,並把 PRD 寫得相對完整讓開發者好做事。但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很骨感,在離職創業後的第二個月我們就換題目了,而這些看似美好的基底,在沒有度過 0 → 1 階段前,實質上真的沒有太大的幫助。

記取第一次的教訓,之後在做第二和第三個題目時,除了一些複雜的功能像是金流,我們幾乎沒有在出設計稿和文件了。原因除了我自己身兼產品、設計與前端可以一條龍之外,很大原因是只要彼此對 User Story 有共識,後續怎麼拆 Task 和 Task 要拆多細,通常定義好 MVP 就可以知道了。

當然除此之外,還有非常多心態要歸零的地方。例如: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以為成功可以一蹴可幾,但常常這些看似爆紅的背後,其實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努力。而我們也可能都聽過許多框架和方法論,但再多的這些其實都比不上你把手弄髒的決心和毅力。

在這個過程如果沒有把心態歸零,很多事情我從以前的面向來看,壹定會覺得有很多不可妥協的地方。但正所謂換個位子換個腦袋,現在的我反而會覺得有時候適時的妥協,才是最終能讓你堅持某些事情的關鍵。

這是個違反人性的過程

如果說人類大多是風險驅動,而非利益驅動。那麼創業的過程真的有很多違反人性的事情。以創業本身來說,如果理性地去評估投報率和風險,我想大多數人應該不會選擇創業。在決策的時候也是如此,如果理性地在腦中做模擬推論,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會因為不確定感而放棄一些選擇。而做產品也是一樣,我們都希望產品要足夠好才能推出,但現實是我們常常得接受那些不完美,因為有其他當下更重要的事情。我不確定是因為我本身的個性使然,還是創業本身就是個不斷掙扎拉扯的過程,我目前還是覺得這是個很難的議題。

要有能力執行想做的事

在產品 0 → 1 的階段,身為一開始的創辦人,我認爲最好要有能力能執行你想做的事情。舉例來說,雖然我過去只是產品經理,但身為創辦人在這個階段你得校長兼撞鐘,從使用者研究、產品設計、產品開發到產品客服,你都必須第一線參與甚至親自執行。

原因在於只有創辦人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也只有創辦人有那個決心毅力去犧牲奉獻。如果只是把想做的事情假手於他人完成,除了溝通成本和延遲風險會很高外(需要文件化),你也會因為離第一線太遠,而無法掌握現況進而做出錯誤的決策。

當然你可能會說,專業的事情應該要交給專業的來做。這我並不否認,甚至為避免自己成為團隊天花板,過去在擔任管理職時我也是抱持這樣的想法。但我覺得在產品初期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除非真的感到力不從心,不然親自參與還是比較能掌握產品的規劃和執行,同時也對團隊文化的建立比較有幫助。

願景很好但別只想願景

相信很多出來創業的人,內心都有個美好且宏大的願景。在許多產品經理的方法論中,也很強調要從產品的願景使命出發,以此擬定策略與路線圖,接著再將目標拆成不同階段,發展成各個可執行的項目。

但願景終究是長遠的樣貌,在商業的世界不管是 B2C 還是 B2B,多數人是沒有時間和意願聽你願景的。如果要做價值的交換,談的都是可預期的價值而不是長遠的願景。要如何找到關鍵的價值,我自己也還在努力學習中。不過好像也只有持續與使用者和市場溝通,才能找到最好的 One-liner 和 Pitch 方式。

而空有願景沒有策略也萬萬不可,小米創辦人雷軍曾經說:「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,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。」擬定策略是為了評估現況與目標的落差,進而擬訂可執行的方案。而如何評估現況與目標的落差,則仰賴目標訂定、數據反應與用戶回饋。

所以如果沒有定義好目標,並持續從用戶和數據中取得反饋,在追求快速迭代快速驗證的產品階段,反而會加速產品往錯誤的方向前進。這也是我覺得很難的地方,因為很多時候不小心走錯方向,就會讓產品定位變得模糊,功能也越來越臃腫肥大。

市場競爭但人人有機會

記取第一個題目的教訓,我們在做第二和第三個題目時,盡量都是以英語系的用戶為主。雖然這的確是個很大的挑戰,也因此踩了不少坑並花了一點時間摸索。不過因為市場還蠻成熟的,在基礎設施很完善的情況下,反而可以很專注在做產品和用戶身上。

以打造產品來說,現在有非常多 No-code 工具可以節省許多時間,例如:透過 Early BirdSoftr 快速建立 Landing Page,也可以用 Vercel 省去部署環節快速打造 MVP,並透過 StripePaddle 快速打造出一個訂閱制金流的 SaaS 產品。像我們自己即便沒有註冊公司,也可以透過 Paddle 以個體戶收款,而不用處理金流、發票及稅務等問題。

而以接觸使用者來說,現在也有非常多接觸潛在使用者的管道,一般最常見的可能就是 Twitter,但 Twitter 有點仰賴平時是否有在經營,且廣告垃圾訊息有點多。所以我自己最喜歡的管道是 Indie HackersPolyworkRead.cvPioneer,這些管道接收到的回饋品質都很好,對於要找潛在使用者或是交朋友都蠻有幫助的。

當然,因為我自己還不是成功的案例,以上方法對於特定題目及市場很可能不太適用,甚至可以說這和是否能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一點關係都沒有。但我自己是覺得雖然海外市場競爭很大,但如果剛開始進入的門檻並沒有想像中大,甚至以金流這塊來說應該比台灣低很多,或許是值得更多人去挑戰看看。

核心團隊成員不能兼職

這件事算是我自己犯的最大的錯,也是我們覺得最致命的錯。前面背景介紹時有提到,我們的團隊是以兩個非技術背景的全職人員,和另一位技術背景的兼職人員組合而成。最初我自己天真地想說應該還好,因為我自己要負責設計和前端工可能比較多,所以兼職的夥伴負責後端進度應該可以搭配得上。

但結論就是我想的太天真了,核心團隊有正職和兼職的結果,就容易會有期望落差和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況。舉例來說,對於這個兼職夥伴,他可能也想參與更多產品討論,並加速產品迭代速率,但現況就是沒辦法,一個人時間心力就是這麼多,這個問題就是難解。

你可能會說開發又不是最重要的,而且前面不是說很多 No-code 工具嗎?關鍵還是在於你想解決什麼問題以及誰會需要你的產品吧。我覺得是這樣沒錯,但這邊我想強調的是,因為兼職本身是一個不穩定的人力資源,對於資源有限且要一直調配資源的早期團隊來說,運作上就會一個不可預期的變動成本。因為我過度理想化,讓這位兼職夥伴在過程中蠟燭多頭燒,實在是感到很抱歉。

得找到自己舒適的節奏

創業很自由也很不自由,你每天有二十四小時自由的時間,但也有二十四小時不自由的時間。創業同時也是很孤獨且高壓的過程,會有很多人來跟你說你應該要做什麼,但也沒有人能代替你做你要做的事。

你可能會有情緒起伏落差很大的時候,明明前一小時使用者給了你很好的回饋,但過了一個小時你卻莫名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以前還天真覺得自己的抗壓性還不錯,但創業之後才發現原來還有更大的壓力沒體會過。

幸好在調適了一陣子後,算是有找到自己適合的節奏。以我自己來說,為了維持身心靈的健康並保持自律,我自己一早會先確認所有代辦的事項,並把當天行事曆的各個時段都先規劃好要做的事情,包括什麼時候工作、什麼時候吃飯休息、什麼時候運動等等。而在細項工作的安排,我會把事情拆成很小的單位,除了可以強迫思考外,在排列優先順序上也有很好的幫助。

沒有失敗只有學習和成長

今年初剛開始創業的時候,我曾在《為什麼要創業?一切始於不滿足於現狀,而試圖做出改變》寫下我想創業的原因。時至今日,這個想法沒有改變,我還是很喜歡做產品,畢竟能做出一些改變去改變現況,並得到使用者直接的回饋,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感。

但經過這段創業的時間,我發現自己想追求的狀態和目標有點改變,同時也發現自己還有很多經驗和能力不足的地方。所以新的一年我打算重新回到職場,去補足自己目前還欠缺的地方,並期待能以更成熟的方式,繼續做不同的產品服務。

感謝過去一年的自己,沒有失敗只有學習和成長。感謝這一年來一起努力的夥伴們,謝謝你們的包容與支持!感謝每個給予我們回饋的用戶,沒有你們做產品就沒有意義了。感謝創業路上一直給我們支持與鼓勵的前輩和同儕們!最後,也很感謝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們,小弟會乖乖回去賺錢不會啃老的!

最後,如果大家有合適的產品機會,再麻煩大家協助介紹了!祝大家新的一年一切順利,積極樂觀,感恩惜福!

Comments
Coming So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