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一直很好奇新創企業到底如何做市場驗證,剛好看到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iLab 成果發表的活動訊息,在不用錢(誤)時間也允許的情況下,今天就去聽了 8 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家,歷經 180 天市場驗證的創業歷程。
以下簡單筆記了 8 組創業團隊的分享和我自己的觀察,也許有些細節理解上會有些差異。如果大家想更深入了解的話,可以到他們的粉專或網站查看更細節的內容。
ComeBackToMe
主要是在推廣的城市養蜂的概念,期望透過「蜂類教育」和「組織合作」,讓更多人重視蜜蜂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,進而產生保育或飼養的意識。目前他們的客群鎖定在「老師」、「家長」和「25–35 歲上班族女性」,也許這和他們想透過教育切入市場有關,但上班族女性我自己是覺得蠻特別的,不知道養蜂會不會是未來都市人療癒身心的方式。
我認為有些可惜的是,簡報並沒有塑造太多「蜜蜂消失和存在」的重點情境,譬如簡報提到的「蜜蜂消失後的餐桌」和「蜜蜂具備生態指標和生態防治的效益」,我認為都是可以加強蜜蜂和生活的連結點。
詳細請見:城市養蜂是Bee要的
貓便當菜
這個團隊發想階段前期,主要是場域定位的轉換。先自費改裝了老舊的幼稚園,提供「讓貓安心生活」的地方,接著再轉換成「讓孩子認識生命」的地方,最後成為「假日出遊」的地方。
但由於前置成本和每月支出過高,所以決定讓貓「自己養活自己」。這組的團隊命名我覺得蠻有趣的,之前我還以為是在提供流浪貓營養配餐,結果「貓便當菜」指的是「貓糞便」。由於貓糞是無毒優質的糞肥,他們期望透過糞肥發展植栽和農作,找到人與貓生活間的平衡。
我自己認為將貓糞轉為糞肥定位蠻新穎的,不過如果商業模式主要是靠周邊商品的販售(如桌曆、植栽等),我認為要達到損益兩平或是永續發展仍有一定的限制。但身為貓奴的我,還是會默默支持的。
詳細請見:拼圖喵中途之家
慢樂手作
主要是想解決養育寶寶過程中,快時尚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問題。所以他們以「合腳穿久」、「材質安全」、「紀念送禮」和「環保意識」這四項使用者最主要的需求和痛點,研發了一款環保安全且可調整大小的鞋子。詳細請見:慢樂手作
這讓我想到之前國外發明的「會長大的鞋子」,藉由五個不同方向鈕扣的調整,可以隨著腳的成長,將鞋子尺寸調大,變得更加合腳。
詳細請見:會長大的鞋子!讓非洲小孩不再煩惱鞋不合腳
Crowdbidding
原先是想將「海廢塑膠」透過技術煉解成柴油,但目前廠商無法配合暫時無解,所以他們決定從「海漂垃圾的源頭」進行改變。他們發現台灣人平均一年只會參與 1.24 次海洋相關活動,因為接觸的人不多,所以關注海洋議題的人也自然很少。
所以他們希望成為業者與消費者的交易橋樑,透過競價的方式媒合供需,並將部分的資金投入在生態教育與海洋保護。
詳細請見:CrowdBidding x 潛進台灣
亞果福 Agrofood
主要想做的是成為「在地食材與食品間的橋樑」,透過專業加工技術,將好的原料透過低度加工,製成好的農產加工品。目前已有研發幾樣產品,未來將會持續採購農產品或以契作合作模式,研發更好的加工食品。
這組是我認為事前研究做的相對深入且完整的,也許跟團隊都是農業相關背景有關,有考量到與自身直接和間接利害關係人利益。同時其團隊因具有專業背景知識,在產品研發上我認為是有其系統規劃和競爭力的。
詳細請見:沒找到粉專
HoneyBank
開場帶著蜜蜂上場蠻酷的,和 ComeBackToMe 一樣都是在講蜜蜂,但這組是從問題點切入帶出食品安全「假蜜和真蜜」的議題,和觀眾的連結性相對就高了一些。主要是想透過「養蜂」、「教育」和「契作」,並搭配社群行銷來販售好的蜂蜜和養蜂概念。
他們目前分別經營了 蜂和蜜養蜂園、HONEY BANK 小蜜蜂計劃 和 年輕人養蜂吧!,查了一下才發現有關養蜂的社團還真不少,真的蠻令人驚訝的。
詳細請見:蜂和蜜養蜂園
另外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鮮乳坊-小農鮮奶直送 的成功,我發現越來越多小農想透過群眾募資進行擴散性的推廣。我自己認為雖然成功案例可以參考,但募資重點還是在理念認同和價值傳遞上,加上募資後其實才是真正的戰場。
價值傳遞可以參考鮮乳坊在 FlyingV 的詮釋,以及創辦人阿嘉在 Ted 的演講。募資結束後如何進行下一步,則可以參考這篇報導:募資結束後才是挑戰!看看鮮乳坊怎麼做!
拾時 PicMemory
主要是透過軟體「紀錄」長輩的相片和錄音,當長輩想「回顧」時,只要透過語音便可判別出相關的照片,並透過系統「編列」成完整的相簿。由於前陣子在 ASUS 提案剛好是做社區長照的議題,當下聽到有可能要讓長輩使用軟體,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
後來會後在攤位和團隊成員提出我的疑慮後,得知他們目前還是透過社工,搭配現有的服務來運用。在實際操作軟體過後,我認為操作的門檻是蠻低的,幾乎都可透過「語音辨識」達到主要的三大點功能。但目前獲利方式預期是廣告置入或功能解鎖,我認為還仍有待市場驗證可行性和獲利規模。
詳細請見:PicMemory 拾時
及時雨
同樣因為提案的關係,前陣子對長照議題有一些關注。這組主要提供的是「生活訓練和復健輔具的整合」,提供長者出院後的「心理復健」和「生活重建」。
其中他們也提到「自立生活的復健」和一般普遍認知的復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。出院後三個月內必須盡快展開合適的訓練,才能讓長者盡快回歸原有生活,或是適應新的生活。
我自己認為未來社會對於長照議題必須要有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意識,千萬不能以治療的概念去看待人類平均壽命延長的事實,這樣只會繼續徒增社會成本和世代壓力。
詳細請見:及時雨
總結
好久沒有聽免費的講座了(誤),短暫遠離學校吸收了不一樣的想法真的蠻不錯的。回扣到市場驗證的問題,我認為「快速且循環的驗證」的確能幫助團隊朝更具可行性的方向前進,但我認為有個前提是團隊必須要有「驗證完砍掉重練」的勇氣,否則如果捨不得放棄前面的成果,驗證後的修正就只是將對的事情,建立在錯的基礎上罷了。
最後,我仍希望未來「社會企業」這個名詞會逐漸消失,成為未來企業最基本的樣貌。就如同目前企業被定義成「為股東謀取最大利益」,我希望未來企業能成為一個「不滿足於現況,而積極做出改變」的彈性組織,為解決問題而存在。